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国将亡,必多制。
——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
公元前536年,郑国子产命人“铸刑书。”
按照杜预的解释,所谓的“铸刑书”
,指的是将国家的法律条文铸于鼎上,“以为国之常法”
。
将国家法律公然铸于鼎上,目的无非是两个:其一是使法律彰显于光天化日之下,从而结束“刑不可知”
的神秘化历史;其二,凸显法律不可改易的威严。
子产铸刑鼎,在历史上意义重大,有学者将之视为中国第一部成文法的正式发布。
然而子产的这一做法却遭到了叔向的严厉批评。
叔向是晋国著名政治家,孔子尊称他为“古之遗直”
。
邻国铸刑鼎一事,竟然让他移书子产,据理力争,可见此事非同小可。
这封信开头就说:如果我原先对你的政治主张还抱有期望,那么这种期望现在已经停止了。
失望之情,溢于言表。
叔向认为,“民知有辟(法),则不忌于上。
并有争心,以征于书,而侥幸以成之。”
“弃礼而征于书,锥刀之末,将尽争之。
乱狱滋丰,贿赂并行。”
“国将亡,必多制。”
子产的回信不卑不亢,倒也很值得玩味。
他说:我不能遵从您的意见。
我不才,不能像您那样长远地考虑子孙后代的事情,我的目的在于救世啊!
在那封著名的信件中,叔向似乎倾向于将法律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。
从表面上看,他的观点确有维护“礼制”
的动机。
但他真正感到担忧的,是“铸刑鼎”
的后果——对法律的条文的种种利用,会使法律本身变成一纸空文,然后统治者必须用更多的法律条文加以补救,从而造成恶性循环。
关于这一点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引用叔向的观点时,把话说得更为明确:“禁令益多,防闲益密。
有功者以阂文不赏,为奸者以巧法免诛。”
实际上,叔向所要维护的“礼制”
本身也具有法律的性质,从某种意义上说,甚至还高于子产的“成文法”
,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以礼为本,以法为末这一信条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。
两年前,我去哈佛访问,黄万盛教授曾向我提及,有一位韩国留学生写了一篇博士论文,题目似乎就叫做《礼: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宪法》。
可惜的是,这篇论文我至今没有读到。
发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这场礼、法之争,也使我联想到了另一个问题。
在西方,现代小说恰恰是伴随着对现代法律的质疑和批判而诞生的。
从陀思妥耶夫斯基、卡夫卡到加缪,都是如此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主攻早上九点日更封面是攻,买了人设使用权,没有买断。那年卫国公北巡归京,带回了数万战俘。锈迹斑斑的铁笼里,九皇子周淮晏第一次见到了那只小异族。黑卷发,苍青瞳,伤痕累累的。明明害怕到了极...
本文文案叶久久辞职回家继承了家里濒临倒闭的小餐馆,餐馆破破旧旧,还欠了不少外债,正当她发愁怎么经营时,小餐馆的冰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些极品海鲜,比如五斤重的大扇贝,两米宽的帝王蟹,二十条腿的大鱿...
世人皆知东厂厂公韩征权倾朝野,心狠手辣,能小儿止啼是人人都避之不及的九千岁立皇帝只因一时心软,留下了下属献上的故人之女小丫头自此麻烦不断,破例不断,却渐至上瘾韩征这小丫头不知道我是太监?再酱酱酿酿...
三十年前,安小海被人层层设计,失手杀人,身陷囹圄。眨眼间,从人生的巅峰跌到了谷底!二十年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涯将他摧残得不成人形!出狱后艰难挣扎十年便郁郁而终。安小海穿越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身上,上天给了重生的机会,安小海不愿再次错过!为什么一个大学生会被如此针对?为什么自己会被如此残忍的对待?为什么那背后的黑手就是不愿意放过自己?安小海拼尽全力,戳破重重黑幕!为了活下去,为了有朝一日沉冤得雪,安小海周旋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之间,抽丝剥茧间,一个巨大的阴影渐渐的浮现出来!这一次,安小海不再是曾经那个柔弱的羔羊了,看他如何绝境反杀,翻云覆雨!!!...
季容妗一觉醒来,成了长公主府的驸马,女扮男装,一不小心就会掉头的那种。为了活下去,季容妗贿赂了长公主身边的侍女,旁敲侧击打听自己与长公主的感情,得知两人恩爱不已,她便每日都为公主准备点心,想着法逗她...
人间清醒许大茂,专治禽兽三十年面对禽兽,只能比禽兽更禽兽,而且要先发制人...